青山乡有个“镇乡之宝”
冬日的盐池县青山乡古峰庄村,柏油路,砖瓦房,树绕村头,鸡鸭唱和,与蓝天白云一起构成了一幅清清爽爽的村居图。
村部会议室里,村党支部书记张玉东正带领党员们开会,议题是如何让村子变得美起来,大家围绕“美”越说越起劲。
2017年,古峰庄村脱贫摘帽,开启全面小康新征程。2018年,这个行走在富裕道路上的“少年郎”有了新的梦想——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自己美起来。古峰庄村的党员们称,这是继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全村千余人要全力以赴的第二件大事儿。
“脱贫攻坚战场是块难得的‘磨刀石’,通过多年攻坚,我们磨砺出了一支能打胜仗的队伍。”张玉东说。
他所说的“队伍”,被村民称为古峰庄村的“镇村之宝”。
从“白日难觅干活郎,夜夜只闻麻将声”的烂摊子到如今攒下“滩羊存栏1.6万只、养殖园区7个、种草基地5个”的家业,古峰庄村的秘诀就是——干部带党员、党员找能人、能人帮群众,把一个个党员的“星星之火”凝聚到支部旗帜下,形成帮扶“火把”,带着村民一起探路子、找方法、使劲干。火热的实践“磨”出了村党支部的锋芒,也“磨”出了党员的忠诚和战斗力,从而成为村子的财富、村民的宝贝,也成为党群一起建设美丽村庄的信心和力量之源。
在农村,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基层党员,他们离群众最近。如何发挥“近”的优势,让农村党员活起来、聚起来?青山乡将其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头号工程”推进。
在青山乡青山村,提起老党员王志瑛,几乎无人不晓。大家都说,年过六旬的王志瑛越活越年轻了。脸膛黑红、眼神活跃、腰板笔直,王志瑛用一身干劲把62年的岁月转化成了充沛的精气神。谁能想到,眼前这位老党员曾是一名穷得叮当响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上有长年卧病在床的老母亲、唯一经济来源只有几亩薄收的旱地,在乡邻眼里,王志瑛此生绝无“翻身”的可能。
2014年,村上将王志瑛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你是贫困户,但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前一个身份是一时的,后一个身份是一生的,要时刻提醒自己,积极带头用好帮扶政策,带头脱贫致富。”被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那天,村党支部书记一番语重心长的鼓励,让向来一沾枕头就睡着的王志瑛第一次失眠了。之后,村干部多次找王志瑛沟通,王志瑛也主动到村部诉说想法,多番“碰撞”之后,王志瑛决定从自己熟悉的劳务输出干起。在村党支部的积极联络和帮助下,王志瑛从组织三两个村民投身国电风电项目建设入手,瞅准244国道和危窑危房改造等项目契机,包工揽活,队伍越来越大、收入也水涨船高。短短两年,王志瑛自家年纯收入达5万元,不但还清了所有外债,还帮助解决贫困户劳务输出30多户,创收40多万元。2016年,王志瑛主动递交申请,经村党支部和乡党委同意后率先脱贫摘帽。
今年37岁的侯树彪,挨过饿、受过穷、打过工,苦于没有文化,一直找不到致富的门路。2015年,村党支部书记带着村干部找侯树彪谈心,鼓励他说年轻人要借着脱贫攻坚的好政策和县上发展滩羊养殖的东风,干一份事业、有一番作为,并承诺只要他肯干,村上一定全力帮。侯树彪从养殖滩羊开始,逐渐发展成立了“彪丰养殖家庭农牧厂”,建养殖暖棚30座,养羊1800只,设青贮池6座,带动农户28户,其中建档立卡5户,总产值150万元,成了名副其实的致富大户。
富裕一个村子,首先得建强一个党支部。
2017年,青山乡猫头梁村“两委”班子换届,新班子成员中大专以上学历4名、致富能手4名,大家各自发挥作用、各展其长,有带领群众养羊种瓜菜的,有带领群众闯市场引企业的……短短一年时间,村党支部用实干和业绩赢得话语权,昔日矛盾纷杂的猫头梁变成了团结互助的新村庄。
从王志瑛、侯树彪到张明轩、陈纪元一个个典型,从古峰庄、青山到猫头梁、旺四滩一个个明星村,身边的榜样越来越多,带动的群众也越来越多。
在这个过程中,村党支部立足产业链、脱贫链的关键部位,“激活”一个党员、培养一个致富带头人、带动一片身边群众,产业发展的好势头又反过来推动村党支部建强加固,从而形成“绿色发展”的良性循环。目前,青山乡10个党支部、454名党员全部“落户”产业链,带动全乡建档立卡户1153户3000多人实现高质量脱贫,10个村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20万元。
追求美丽,新梦起航。曾经在脱贫攻坚战中照亮一个村子、一个乡的党建“明灯”,如今在盐池县已呈“星罗棋布,星星之火”之势,而与群众最近的“身边的党建”也正在层层蓄能,滋养着农村的每一个角落! (海棠)
两年奔波1.6万公里,记录农户发展笔记8万字——
“摩托书记”路修堂的脚力和心力
路修堂深入农户家中宣传扶贫政策。
2017年1月,时任自治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监督局政策法规科科长的路修堂,到盐池县麻黄山乡任麻黄山村“第一书记”。
驻村近两年,路修堂骑着一辆二手摩托车,行程1.6万公里,走村串户为群众办实事,村民亲切地称他为“摩托书记”。
真心实意带班子
上任之初,路修堂利用一个月的时间跑遍所有农户,摸清了麻黄山村发展滞后的病根。
针对麻黄山村党支部多数党员年龄老化、带领群众脱贫攻坚动力不足等问题,他参与指导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合理分工,责任到人。
麻黄山村是自治区住建厅驻村帮扶点,路修堂主动联系住建厅21个处室和厅属单位党支部到麻黄山村开展支部共建帮扶工作,每个处室单位和1户未脱贫的贫困户结对认亲,建立了“3+1”帮扶模式。
去年4月,他带领村“两委”班子先后到盐池县曾记畔、二道沟等多个村实地观摩学习后,与党员群众集思广益,确立了“抱团”发展的理念,指导和帮助注册了麻黄山羊产业发展协会和家庭农场、农机合作社等民营组织,建立了“党支部+协会+互联网+贫困户+农特产品”的发展模式。
路修堂动员骨干党员带头扩大产业发展规模,帮助协调贴息贷款,3名村干部办起了餐饮实体,1名村干部养殖麻黄山特色山羊从80只扩大到400多只,3名党小组长和2名党员通过土地流转,户均种植小杂粮800亩,购置了全乡最大的耕种、收割机械器具,户均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带动12名青年发展成为致富带头人。
在路修堂看来,贫困村民脱贫是天大的事,一刻也不能耽误。任职之初,路修堂胆囊疾病加重,反复发作疼痛剧烈,因忙于工作直到3月初才在乡村干部的劝说下住院手术,出院第三天他就四处奔走争取项目。
融入群众真帮扶
为方便入户,路修堂和驻村队员李学峰花800元购买了一辆二手摩托车。
就是这辆摩托车,陪着路修堂和李学峰进村入户,不到两年行驶了1.6万公里。
今年6月的一个夜晚,路修堂到营盘山自然村组织召开村民小组会议,返回的路上,摩托车突然熄火,他推着摩托车在颠簸的山路上走了6公里,返回村部已是凌晨;一次晚饭后,路修堂骑摩托车到10公里外的一个自然村宣传政策,会后已经晚上9点多,摩托车灯却不亮了,他就慢慢地骑着摩托车往回赶,不好走的地方就推着走,10公里路走了4个小时。
为方便与群众交流,路修堂自学并总结了一套“麻黄山话”——麻黄山方言,深入农户家庭和田间地头,给群众讲政策、拉家常、交朋友,帮助老年人解读政策,向农户学种地、学养殖。他还利用周末花两个通宵,把全村408户户主电话输入到自己的手机,对在外居住生活的298户群众,逐一打电话宣传扶贫政策。
麻黄山村140户家庭仍住窑洞,70多户已经成了危窑,路修堂反复上门讲政策、做工作。
惠兴虎是名刑满释放人员,2016年8月出狱后和父母住在老旧危窑里。路修堂到惠兴虎家去做工作,先后跑了60趟,惠兴虎和父母不为所动,村干部都劝他放弃,但路修堂同样不为所动。他想方设法把惠兴虎在甘肃庆阳工作的哥哥请回来一起做工作,还主动帮他联系工程队,惠兴虎和父母最终被路修堂的坚持打动,分别建了新房、箍了新窑。
脚踏实地谋发展
路修堂积极争取项目资金1600余万元,实施了乡级建制美丽小城镇建设项目,使近40年未经投资改造的小山村焕发出新生机,吸引了采油企业安家落户,为全村增加就业岗位50余个。
近两年来,路修堂记录农户家庭产业发展等笔记近8万字,撰写的《关于写好贫困户家庭情况说明的思考》研究文章被盐池县委作为范本进行推广。
路修堂“一对一”入户讲解产业政策,先后动员30余户群众利用闲置土地种植以荞麦为主的小杂粮700余亩。同时,借助盐池县金融扶贫政策,协调村级互助社及各类金融机构为全村贫困户发放各类产业发展贷款近600万元,发动群众种植荞麦等小杂粮1.8万亩,优质牧草1000余亩,基础母羊补栏8100余只,养殖土鸡2300余只,发放各类种植养殖补贴40余万元,奖励自主创业家庭25.7万元,调动了群众脱贫的积极性。
细微之处见真情。路修堂还拿出5000余元,为没有保险保障的极度贫困户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对生活上有困难的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对产业上有困难的,路修堂掏钱为他们购买猪仔鸡仔,帮助近20户群众申请了临时救助,协调相关部门,为贫困户改水改电近2000米。
去年6月底,麻黄山连日降大雨,为抢抓荞麦等夏季作物种植,路修堂带领村“两委”班子奋战10余昼夜,为群众协调种植机械1000多台班,因过度劳累,他的体重从168斤锐减到了142斤。他说:“老百姓的事情哪件都不是小事,种地就是老百姓天大的事”。
路修堂深入农户家中宣传扶贫政策。(杨之汀 文/图)
稿件链接: